1.《书》曰:“居安思危。”思则有备,有备无患。《左传•襄公十一年》(《书经》上说:“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,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。”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,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。)
2.爱而知其恶,憎而知其善。《礼记•曲礼上》
3.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。《孟子•尽心上》
4.彼君子兮,不素餐兮。《诗经•魏风•伐檀》
5.必有忍,其乃有济;有容,德乃大。《尚书•周书•君陈》(一定要有所忍耐,那才能有成;有所宽容,德才算是大。)
6.博闻强识而让,敦善行而不怠,谓之君子。《礼记•曲礼上》(有广博的见识,超强的记忆力,却很谦让;做善事很勤勉,却不倦怠,这就是君子。)
7.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《中庸•第二十章》
8.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《论语•述而》
9.不患无位,患所以立。不患莫已知,求为可知也。《论语•里仁》
10.不矜细行,终累大德。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。《尚书•周书•旅獒》(不注重细行,终究会损害大德,比如筑九仞高的土山,工作未完只在于一筐土。)
11.不迁怒,不贰过。《论语•雍也》
12.不去庆父,鲁难未已。《左传•闵公元年》(不除去庆父这个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,鲁国的灾难就不会停止。)
13.不以一眚掩大德。《左传•僖公三十三年》眚(shěng省):眼病,引申为过失。(不能因为一次过失而掩盖了平素的高尚品德和过去的功绩。)
14.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人之有是四端也,犹其有四体也。《公孙丑上》
15.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《论语•里仁》
16.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《论语•八佾》
17.尺蠖之屈,以求信也;龙蛇之蛰,以存身也。《周易•系辞下》
18.从善如流。《左传•成公八年》(听从正确的意见象流水一样快。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别人好的意见,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建议。)
19.大德不逾闲(遮拦阻隔之物),小德出入可也。《论语•子张》
20.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也。《离娄下》
21.大言不惭,则无必为之志。《论语•宪问》
22.当今之世,舍我其谁。《孟子•公孙丑下》
23.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《论语•卫灵公》
24.道不远人。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。《中庸•第十三章》
25.德薄而位尊,知小而谋大,力小而任重,鲜不及矣。《周易•系辞下》
26.德日新,万邦惟怀。志自满,九族乃离。《尚书•商书•仲虺之诰》(德行日日更新,万国归附;如果骄傲自满,亲戚也会疏离。)
27.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《周易•坤》
28.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。《礼记•学记》
29.多行不义必自毖。《左传•隐公元年》(多干坏事,一定会自取灭亡。)
30.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。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《周易•系辞上》
31.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。 《论语•述而》
32.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《论语•颜渊》
33.风雨如晦,鸡鸣不已。《诗经•郑风•风雨》
34.夫人必自侮,然后人侮之;家必自毁,而后人毁之;国必自伐,而后人伐之。《离娄上》
35.夫仁者,已欲立而立人,已欲达而达人。《论语•雍也》
36.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。《论语•里仁》
37.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《诗经•小雅•东毂》
38.躬自厚而薄责人,则远怨矣。《论语•卫灵公》
39.古之学者为已,今之学者为人。《论语•宪问》
40.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(使内心震动,坚韧本性),曾(增)益其所不能。《告子下》
41.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《礼记•学记》
42.关关睢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 《诗经•周南•关睢》
43.国之兴也,视民如伤,是其福也;其亡也,以民为土芥,是其祸也。《左传•哀公元年》(国家兴盛时,当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对受伤的人一样关心爱护,这是它的洪福;国家衰亡时,当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粪土草芥一样微不足道,这是它的祸根。)
44.后生可畏,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?《论语•子罕》
45.皇天无亲,惟德是辅。民心无常,惟惠之怀。为善不同,同归于治;为恶不同,同归于乱。《尚书•周书•蔡仲之命》(上天对人没有亲疏之分,它只佑助德行高尚的人;民心向背没有定规,它只是归附仁爱之主。做善事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,结果都会达到安治;做恶事方法虽然各不相同,结果都会走向动乱。)
46.祸福无门,唯人所召。《左传•襄公二十三年》(灾祸或福分没有别的来路,全由人们自己感召来的。)
47.积善之家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《周易•坤》
48.既来之,则安之。 《论语•季氏》
49.挟泰山以超北海,语人曰:我不能。是诚不能也。为长者折枝,语人曰:我不能。是不为也,非不能也。《梁惠王上》
50.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。《左传•庄公二十四年》(节俭是有德之人共有的品质,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。)
51.见可而进,知难而退,军之善政也。《左传•宣公十二年》(见着能够获胜的机会就进攻,认识到难以取得胜利就后退,这是指挥军队的一条很好的原则。)
52.骄奢淫逸,所自邪也。《左传•隐公三年》(骄横、奢侈、荒淫、放荡,是邪恶发源的处所。)
53.今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。《论语•公冶长》
54.静言庸违,象恭滔天。《尚书•尧典》(花言巧语,阳奉阴违,貌似恭敬,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。)
55.居上位而不骄,在下位而不忧。《周易•坤》
56.君以民存,亦以民亡。《礼记•缁衣》
57.君子爱人也以德,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。《礼记•檀弓上》
58.君子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。《周易•系辞下》
59.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《论语•颜渊》
60.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。《论语•宪问》
61.君子怀德,小人怀土;君子怀刑,小人怀惠。《论语•里仁》
62.君子惠而不费,劳而不怨,欲而不贪,泰而不骄,威而不猛。《论语•子张》
63.君子上达,小人下达。《论语•宪问》
64.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。《论语•述而》
65.君子以俭德避难,不可荣以禄。《周易•否》
66.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《论语•里仁》
67.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
68.君子之道,辟如行远,必自迩;辟如登高,必自卑。《中庸•第十五章》
69.君子周急不继富。《论语•雍也》
70.可与人言而不言,失人(错过人才);不可言而与之言,失言。知者不失人,亦不失言。《论语•卫灵公》
71.克勤于邦,克俭于家。《尚书•大禹谟》(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,居家生活俭朴。)
72.孔子登东山而小鲁,登泰山而小天下,故观子海者难为水,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。《尽心上》
73.孔子曰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”(《礼记•礼运》)
74.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《梁惠王上》
75.乐民之乐者,民亦乐其乐;忧民之忧者,民亦忧其忧。《梁惠王下》
76.礼尚往来。往而不来,非礼也;来而不往,亦非礼也。《礼记•曲礼上》
77.量力而动,其过鲜矣。《左传•僖公二十年》(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办事,过失就会少些了。)
78.满招损,谦受益。《尚书•虞书•大禹谟》
79.慢藏诲盗,冶容诲淫。《周易•系辞上》
80.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殷鉴不远,在夏后之世。《诗经•大雅•荡》
81.民可近,不可下,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《尚书•夏书•五子之歌》
82.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
83.末大必折,尾大不掉,君所知也。《左传•昭公十一年》(树冠大了必然折断,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摆动。旧时常以“尾大不掉”比喻部下势力强大,不听从上级的指挥调遣。)
84.男女同姓,其生不蕃。《左传•僖公二十三年》(男女同族结成夫妻,生育的后代就不能繁衍。)
85.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《论语•子路》
86.窃人之财,犹谓之盗,况贪天之功以为已力乎?《左传•僖公二十四年》
87.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《诗经•郑风•子衿》
88.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《周易•系辞下》
89.人而无仪,不死何为!《诗经•邶风•相鼠》
90.人谁无过,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《左传•宣公二年》(谁能没有过失呢?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,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。)
91.人心之不同,如其而焉。《左传•襄公三十•三十一年》
92.人有不为也,而后可以有为。《孟子•离娄下》
93.人之多言,亦可畏也。《诗经•郑风•将仲子》
94.仁者见之谓之仁,智者见之谓之智。《周易•系辞上》
95.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《左传•庄公十年》(当权的人目光短浅,庸俗鄙陋,不能作出深远的谋划。)
96.入境而问禁,入国而问俗,入门而问讳。(《礼记•曲礼上》)
97.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
98.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《论语•述而》
99.善学者,师逸而功倍,又从而庸(归功)之;不善学者,师勤而功半,又从而怨之。善问者,如攻坚木,先其易者,后其节目,及其久也,相说以解;不善问者反此。善待问者,如撞钟,叩之以小者则小鸣,叩之以大者则大鸣,待其从容,然后尽有其声;不善待问者反之,此皆进学之道。(善于学习的人,老师费力小,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,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。不善于学习的人,老师费力大,而自己的获却很小,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。善于提问的人,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,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,然后再处理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,时间长了,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。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。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,就像撞钟一样,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,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,等钟声响起之后,让它的声音响完。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。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。)《礼记•学记》
100.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者矣。《滕文公上》
101.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已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《论语•泰伯》
102.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《中庸•第一章》
103.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《论语•子罕》
104.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《周易•系辞上》
105.死生契阔,与子成说。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。《诗经•邶风•击鼓》
106.四海之内皆兄弟。《论语•颜渊》
107.松柏之下,其草不殖。《左传•襄公二十九年》(在松柏大树的下面,草是不能茂盛生长的。在强大势力面前,弱小者受压抑,遭箝制,难以生存和发展。)
108.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《论语•子罕》
109.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《诗经•秦风•蒹葭》
110.他人有心,予忖度之,巧言如簧,颜之厚矣。《诗经•小雅•巧言》
111.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;虽久不废,此之为不朽。《左传•裹公二十四年》(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,其次是建立功业,再其次是创立学说。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,这就叫做不朽。)
112.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《周易•乾》
113.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《中庸•第一章》
114.天下同归而殊途,一致而百虑。《周易•系辞下》
115.天作孽,犹可违;自作孽,不可逭。《尚书•商书•太甲中》(逭huàn:逃避)
116.外举不弃仇,内举不失亲。《左传•襄公二十一年》(举荐一家之外的人不弃去自己的仇人,举荐一家之内的人不失掉自己的亲人。向国家推荐人才,要出以公心,唯才是举,即使自己的仇人,只要有才干,也不因仇隙而不举荐他;即使自己的亲人,只要有才干,也不目避嫌而不举荐他。)
117.玩人丧德,玩物丧志。《尚书•旅獒》
118.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。《论语•微子》
119.为政者不赏私劳,不罚私怨。《左传•阳公五年》(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,不能借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。)
120.唯天下至诚,为能尽其性;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;能尽人之性,则能尽物之性;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;可以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。《中庸•第二十二章》
121.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《论语•雍也》
122.我闻忠善以损怨,不闻作威以防怨。《左传•襄公三十一年》(我听说过用忠心善行来减少怨恨,没听说过用摆出权威来防止怨恨。)
123.我无尔诈,尔无我虞。《左传•宣公十五年》(我不诈骗你,你不欺骗我。真诚相待,互不欺诈。)
124.无德而禄,殃也。《左传•闵公二年》(没有道德而享受俸禄,就是祸害。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必须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。)
125.无稽之言勿听,弗询之谋勿庸。《尚书•大禹谟》(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,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。)
126.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《诗经•小雅•采薇》
127.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《周易•系辞上》
128.兄弟虽有小忿,不废雠亲。《左传•僖公二十四年》(兄弟之间即使有小小的怨恨,也不妨碍他们的至亲关系。)
129.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圬也。《论语•公冶长》
130.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,然后能自足也,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《礼记•学记》
131.言之无文,行而不远。《左传•襄公二十五年》(言辞没有文采,流行得不会很远。)
132.宴安鸩毒,不可怀也。《左传•闵公元年》(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,不可怀恋。)
133.养心莫善于寡欲。其为人也寡欲,虽有不存焉者,寡矣;其为人也多欲,虽有存焉者,寡矣。《尽心下》
134.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《论语•雍也》
135.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《左传•庄公十年》(第一次擂鼓时,战士们鼓足了勇气;第二次擂鼓时,勇气就衰落了;第三次擂鼓时,勇气就丧失尽净了。)
136.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。《诗经•王风•采葛》
137.以公灭私,民其允怀。《尚书• 周官》(用公心消灭私欲,人民就会信任归向执政者。)
138.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,力不赡(充足)也;以德服人者,中心悦而诚服也。《公孙丑上》
139.弈者举棋不定,不胜其耦(ǒu)。《左传•襄公二十五年》(下棋的人拿着棋子而决定不了下在什么地方,这样的人必定胜不了对手。)
140.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。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。友便辟,友善,友便佞,损矣。《论语•季氏》
141.隐恶而扬善,执其两端,用其中於民。《中庸•第六章》
142.嘤其鸣矣,求其友声。《诗经•小雅•伐木》
143.鹦鹉能言,不离飞鸟;猩猩能言,不离禽兽。《礼记•曲礼上》
144.鱼,我所欲也,熊掌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也。生亦所所欲,义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《告子上》
145.玉不琢,不成器,人不学,不知道。《礼记•学记》
146.欲加之罪,其无辞乎!《左传•僖公十年》(想要给别人加上罪名,难道还找不到借口吗?)
147.张而不弛,文武弗能也;弛而不张,文武弗为也;一张一弛,文武之道也。《礼记•杂记下》
148.者谓我心忧,不知我者谓我何求。《诗经•王风•黍离》
149.知我者,谓我心忧。不知我者,谓我何求。《诗经•王风•黍离》
150.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知者动,仁者静。知者乐,仁者寿。《论语•雍也》
151.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《论语•雍也》
152.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《论语•卫灵公》
153.子曰:“在上位,不陵下;在下位,不援上;正己而不求于人,则无怨。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。”《礼记•中庸》(身居高位,不欺凌下面的人;身居下位,不攀附上位的人;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,这样就不会有抱怨了。遇事上不怨恨老天,下不归咎他人。)
154.自诚明,谓之性;自明诚,谓之教。诚则明矣,明则诚矣。《中庸•第二十一章》